智慧树知到网课《应用国学:修身 立人 济世 成物》最新单元测试答案

注意事项:
如支付后未自动显示完整内容,可点击“已支付?点此查询订单”进行查看。
如遇内容不符或缺失,请联系内容作者或平台客服(工作日 9:00-18:00)。

第一章单元测试

1、问题:《绪论》主讲对“父母养育之恩”的比喻()。

A:大海
B:高山
C:江河
D:天地

答案: 天地

2、问题:四部分类文化系统()

A:经史子集
B:元亨利贞
C:子丑寅卯
D:东西南北

答案: 经史子集

3、问题:授课所谓“鸡窝”营造的讲究()

A:藏风得水
B:冬暖夏凉
C:门向东木
D:喜气洋洋

答案: 藏风得水
冬暖夏凉
门向东木
喜气洋洋

4、问题:学于庠序之异者移于国学,学乎小学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5、问题:应用国学作为“实践概念”的特点()

A:讲究“知”
B:更要求“行”
C:知行合一
D:社会调查

答案: 讲究“知”
更要求“行”
知行合一

第二章单元测试

1、问题:最早出现“太极”一词的经典是()。

A:《周易》
B:《尚书》
C:《春秋》
D:《诗经》

答案: 《周易》

2、问题:“两仪”一词有哪些含义()。

A:天地
B:东西
C:阴阳
D:男女

答案: 天地
阴阳

3、问题:《道德经》讲“道生一”,而《论语》讲“志于道”,因此两家皆讲“道”,且含义是一样的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4、问题:在孔孟看来,孝的对象只是“父母”,不包括其他长辈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5、问题:“天地君亲师”的信仰来自于孟子的思想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第三章单元测试

1、问题:中国传统胎教故事的一般模式和途径是()。

A:内象外感
B:外象内感
C:知行合一
D:内圣外王

答案: 外象内感

2、问题:徐之才在()一书中对胎儿的十月发育过程做了总结。

A:《外台秘要》
B:《济阴纲目》
C:《逐月养胎方》
D:《千金要方》

答案: 《逐月养胎方》

3、问题:中国古代有哪些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?()

A:给与孕、产妇以口粮
B:减免养育子女家庭的徭役赋税
C:给产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
D:给多胞胎或者多胎子女家庭配置保姆

答案: 给与孕、产妇以口粮
减免养育子女家庭的徭役赋税
给多胞胎或者多胎子女家庭配置保姆

4、问题:以下哪些医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妇科疾病的药方?()

A:《太平广记》
B:《傅青主女科》
C:《竹林寺女科》
D:《广嗣全诀》

答案: 《傅青主女科》
《竹林寺女科》
《广嗣全诀》

5、问题:徐之才认为怀孕初期应以素食为主,如孕妇身体虚弱,可用母乌鸡汤进补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第四章单元测试

1、问题:“蒙以养正”的出处是()。

A:《周易·系辞》
B:《周易·说卦》
C:《周易·彖传》
D:《周易·文言》

答案: 《周易·彖传》

2、问题:《三字经》第一句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”化用了以下哪些经典表述()。

A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
B: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舜。
C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D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

答案: 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
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舜。

3、问题:“中可以学而能,力不可以强而至”是哪位古代学者所言()

A:张载
B:程颐
C:朱熹
D:杨时

答案: 杨时

4、问题:战场上的射箭行为主要彰显了人的艺能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5、问题:“夫子教我以正,夫子未出于正也”中的“夫子”是指老师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第五章单元测试

1、问题:如何理解“志气”()?

A:就志与气的关系来说,前者为精神层面,后者为物质层面,两者相互影响、制约而成为“志气”。
B:“志气”的生发关乎内心的信念。
C:志气反映了一个人健全的人格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。
D:孟子认为,志是气的主导,气则充盈于体内。所谓“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”。

答案: 就志与气的关系来说,前者为精神层面,后者为物质层面,两者相互影响、制约而成为“志气”。
“志气”的生发关乎内心的信念。
志气反映了一个人健全的人格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。
孟子认为,志是气的主导,气则充盈于体内。所谓“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”。

2、问题:如何理解“志存高远”中的“志”()?

A:“志”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、意念、情感的综合。
B:《说文解字》解释说:“志,意也。从心之声。”
C:孔子认为,“志”为志气、志向之意,所谓“志于道”“志于仁”“志于学”。
D:孟子则认为,志是念虑的意思,为人心之主。

答案: “志”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、意念、情感的综合。
《说文解字》解释说:“志,意也。从心之声。”
孔子认为,“志”为志气、志向之意,所谓“志于道”“志于仁”“志于学”。
孟子则认为,志是念虑的意思,为人心之主。

3、问题:国学传统中所认知的高远之志,首先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践行。将德性转化为德行,便是高远之志的最终意义所在。()

A:对
B:错

答案:

4、问题:“奉天时”理念出自():

A:《彖传》
B:《系辞传》
C:《说卦传》
D:《文言》

答案:

剩余70%内容付费后可查看
看完了?还不过瘾?点此向作者提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