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课铺 2022-09-18 10:47
第一章单元测试
1: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,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2:西方讲文化,CULTURE,它原来的含义是一种栽培、培养,文化就是一种培养,具体讲就是培养人的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3: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,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;道在器中,器不离道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4:抛弃不合理的,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;接受合理的,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无事。所以马克思说“一切合理的,都应该成为现实的。”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5:科学的现代化,必然会带来人文与社会的进步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6:人文学科求美,社会学科求善,这与自然科学求真是不完全一致的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7:中国文人做学问有三个要点,即文学有三要:“不读《春秋》,不能忘世;不敬《老庄》,不能涉世;不参禅,不能出世。”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8: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直接导致专制政体的早熟和长期延续,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9: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和。()
A:制度文化
B:科学文化
C:科技文化
D:政治文化
答案:制度文化
10: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。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这句话出自:()
A:《诗经》
B:《庄子》
C:《大学》
D:《易经》
答案:《易经》
第二章单元测试
1:“礼”,源于宗教,而后内化为道德,再外化为法律,具备了宗教、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功能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2: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,孔子“以仁释礼”,试图通过对自然亲情的体验和提升而唤起并强化人们的道德理性,自觉自愿地遵守“礼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3:到了秦代,经过最高统治者的推广,儒学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,以至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“儒家文明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4:通过对历史的反思,周公提出“明德”的执政纲领。为了保证这样一个纲领的实施,周公制礼作乐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5: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古代文化从敬鬼神转向重人事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6:子思提出了“养浩然之气”的概念,致力于培养至大至刚的精神,将追求精神的自我完美作为人生的至上意义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7: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,孔子、孟子以后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8:明代的陆九渊是心学集大成者,他主张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,心外无理,心外无义,心外无善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9:儒学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,以至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“儒家文明”,是到了(),经过最高统治者的推广而得的。
A:秦代
B:汉代
C:唐代
D:明代
答案:汉代
10:()援霸道入儒,主张礼法双行、王霸杂用,被看做是儒学的“别宗”。
A:荀子
B:孔子
C:孟子
D:墨子
答案:荀子
第三章单元测试
1:孔子,鲁国人。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以“因材施教”和“有教无类”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2:孟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,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《春秋》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3:孔子十五岁即“志于学”。他善于取法他人,曾说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4:孔子用“仁”这个概念来概括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:爱人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5:清朝雍正皇帝晋拜孔庙行三跪九叩的大礼,并特书“万世师表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6:孔子所谓的“孝”包含三层意思:“敬”、“无违”、“无改于父之道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7:儒家所标榜的“三伦五纲”,后来成为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错
8:从先秦典籍看,礼属于上层人士的行为规范,一般民众则以刑罚治理,是谓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。()
A:对
B:错
答案:对
9:()是今文经学的大师,长于“春秋学”,建立了“天人感应”说?
A:老子
B:董仲舒
C:墨子
D:孟子
答案:董仲舒
10:()曾周游列国二十余年,游说他的“王道”和“仁政”,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。
A:老子
B:庄子
C:墨子
D:孟子
答案:孟子
第四章单元测试
1:周公制礼作乐其实是“还礼于俗”,使先前日益蔽于神而不知人的礼仪重新还原到民俗,还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。()
A:对
B:错